Kandy的留学故事——无声的呐喊
——这是Kandy自己选择用来代表自己留学经历和感受的画作。
The Scream,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Kandy’s story, chosen by Kandy (Munch, 1893)
我来加拿大读书已经一年多了。我刚来的时候感到很兴奋, 觉得加拿大非常漂亮,风景很美,感觉在这样的地方读书真好。我也很想和周围的人用英文去交流。因为在国内的高中英语学习一般都是做题,不注重口语,考试满分150分,我的分数一般都在135左右,所以大家都会表扬我,说我英语很不错。但是我爸妈和老师会说“你英语听上去很不错啊!”我受的夸奖多了就感觉我的英语好像确实很不错,觉得“讲英文嘛,就是abc,谁不会呢?”但是出国后事实和我想象的完全是天壤之别。我出国才发现自己的英文其实是垫底的水平和其实连我国内的老师英文的口音都不标准,心里的那种落差感落差特别大。当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无法迎合自己的兴奋感,当我表达不出自己意思的时候,我的兴奋感就开始下降。然后,由于我的英语沟通能力问题,我在加拿大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各种阻碍,这让我感到非常挫败。
首先,学业上,是全英文教学,这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的英文比起这边的学生差了很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坐在那里就是一脸听不懂的茫然。我只能拼命瞎记笔记,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记了什么。 有的时候教授的板书也是乱七八糟,我还得去分辨他写的是什么,效率就很低。抄完笔记回家也会发现有地方不懂,但是可能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上课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可是我在忙于抄笔记就没有听到或者我根本就听不懂。因为教授在讲题的时候除了手在动嘴巴也在动。 比如说讲一个例题,他会手写题目,但是隐含的条件他是用嘴巴说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可能只能看得到题目是怎么样的,但是其他学生会知道要根据教授说的话怎么去做,而且他们还会提出问题。而我连听懂都很困难,更别说提问题啦。所以,听力口语的沟通能力极大影响我学习的效率。我的效率会比本地学生低很多,要多花很多时间。这样就会让我的时间很紧,精力和精神都感到很紧张,不利于我的身心健康。
口语能力的欠缺让我和加拿大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很困难。刚来的时候,宿舍里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一些派对什么的,但是一听本地学生说话我就觉得“天啦!他们说话怎么这么快?”因为他们讲话太快了,我也就不怎么跟他们玩。后来学院开始新生周活动,我看到名单上就我一个中国名字时我就很着急,因为和名单上的那些同学根本不熟也没有住在一个宿舍也没有可以额外交流的时间。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想第二天见到他们该怎么办,要怎么打招呼,他们会不会听我慢吞吞断断续续地说话,打招呼要不是理我怎么办等等。 后来第二天领队和有几个人愿意慢慢听我说话就觉得已经很好了。
但是和加拿大同学课业上的交流让我更加感到紧张、尴尬和沮丧。记得有一次辅导课,一个加拿大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很开心,然后就开始给她解释。自己刚开始讲着感觉还好,然后讲着讲着我就看到她一脸那种“啊,我听不懂啊!”的表情。 然后我就开始感觉紧张,我一紧张就开始感觉嘴唇都在抽搐。我就会一边讲一边在那里想“天啦,她哪里不懂?我刚刚讲了什么让她不懂?” 然后我就一边讲一边开始混乱。 然后我就从头重新再讲,但是她还是没有明白。然后我就觉得 “天啦,好受挫啊!”但是我却没有办法。最后,另外一个同学说“没事。我来吧。” 他重新解释了一遍那个同学就懂了。然后我就觉得“天啦!我口语真的太差了。”然后我就感觉好挫败。后来,那个同学再也没有来问过我问题,我也尽量上课的时候坐在离她远一些的位置。 所以我口语沟通能力的欠缺让我和老师同交流时感到很紧张。因为讲不出话,就会很着急。一开始的时候简直就是焦灼到坐立不安。和他们说话的时候紧张到不知道看哪里好,坐着话就会开始抖脚。因为出国后我自己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讲起英语经常断断断断词不达意,所以我总是很紧张,也变得很不自信。
除了学业之外,因为英语口语沟通能力的欠缺,我在国外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都没有了保障。其实在国外生活很少需要你去写什么内容,大多时候都是在说。 生活里处处都是要用到口语交流的,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交。比如说,刚来的时候我需要办一张手机卡和办理手机套餐,我当时不太懂和感觉周围的中国同学也不是很懂,所以我就打电话去客服询问。 但是客服和我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会交流特别特别久,但是交流特别特别久以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我当时真的感觉很崩溃,我感觉对面的人也是一样。直到我感到实在太崩溃了,我就说“要不我们就先这样吧?下次再打电话给你。”然后对方就说“好的。好的。” 然后我第二天继续再打。因为手机卡是一定要用的,所以一定要解决。在打了三次以后,他们说套餐可以自己去网页上改,然后我就自己去网上改了,也没有再打过他们的客服电话。
还有一次我一个人去一个披萨店吃饭,帮我点餐的店员说话语速很快,我听不清楚。看到写的东西我看得懂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我最后就只能说“I want this and this and this .” 然后我就看到其他的店员在后面“嘿嘿”地笑。她们可能是想笑地隐蔽一点,但是我当时在乱看所以就看到了。 当时店里没有别的客人,特别空,就我一个人。当时我明显在犯一些沟通错误,虽然他们没有指指点点,但是我明显会感觉到他们是在笑我,而且他们没有光明正大在我面前笑,而是在后台笑。我当时本来就因为犯错和无法表达感觉很尴尬和羞愧了,然后又感到他们在笑我就更难受了, 真的很难受。这种感受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刚开始外国的室友也会叫我一起去玩和参加一些派对什么的活动。每次她们会叫我,我都会觉得很开心。但是我去了一两次后就没有再去了,因为觉得“自己去干嘛呢?自己听不懂又说不清楚。去了话也是又丢人而已。” 后来他们也就没有再叫过我了。
人都会对自己失败的经历记得特别清楚。我有时候在特定场合就会突然想起来以前这些事情,就会很后悔为什么当初要把出国想得很简单。出国后才发现,英文口语会从上飞机那一刻一直影响到我回国,是从头到尾的影响。没有学好口语,我生活学习都会遇到各种障碍。让我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上都完全没有保障,也完全没有了自信。 在国内,遇到挫折你可能觉得还有父母的依靠,会觉得不是很大的一件事。但是当你是一个留学生,一个人孤身处在异国他乡的时候,你就会分外感觉到挫折的分量。尤其是你在独处的时候,如果憋着一肚子话不能说, 真的会慢慢憋出心病的。我就会在宿舍独处的时候开始回想自己白天的窘迫时刻 ,就会觉得自己不适合交流,然后就开始封闭自己,就会觉得和中国人交流更方便,更安全,会感觉更有安全感一样。
所以我其实还是待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和外国的同学没有太深入的交流,主要都是一些日常琐事。本地学生都很热情、友好和客气。但是你口语沟通能力不好,他们不会主动和你说太多,你就会感觉到被拒之门外的感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这种一直被拒绝的感觉真的不好。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第一,因为我讲英文的口音明显就会让他们有一种距离感,因为很不一样,所以一开口别人就知道你是外来人,就没有那种类似于认同感的东西。如果我能讲一口标准的英文那种认同感自然就不一样啦。我有一个阿姨在多伦多, 她讲话也是很流利的,但是一听就有很明显的中文口音,所以她的交友圈就还是在华人圈里。其次,如果一个人觉得和你沟通高一些简单的事情都困难,自然会觉得和你讨论深入的内容你也不一定听得懂,干脆就不说了。聊天本来应该是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如果你一直花时间解释的话聊天的那种热情度就会下降。聊天的热情对聊天的长短就会影响很大。如果你本来聊天很有热情但是一直中断的话就会对聊天起到降温的影响。所以解释越多聊得就越少。而且这对听的人的耐心也是一大挑战。这边的人虽然都很友好,不会表现出来不耐烦的样子,但是心里肯定会有不开心的。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就像你用中文和一个中文不好的外国人交流,觉得老是不懂老是不懂,你肯定就不太愿意再讲下去了啊。
所以,我的朋友圈子还是在中国人圈子里,平时主要说的都是中文。因为中国学生聚在一起一般都是讲中文,如果一大堆人中的一个人讲英文会觉得怪怪的。同时如果有两种语言,但是你明显其中一种使用起来比另外一种顺畅,而且是母语,肯定会倾向选择母语。虽然大家知道这边周围环境里英文使用的频率高得多得多,但是为了便利,一群人在街上咕哝咕哝半天也讲不清楚,还不如改成中文。 还有一个也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短处,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英语不好,好面子。所以,其实我出国了也没有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当中生活。
但是,其实大家刚出国的时候都有高涨的想和人交流的欲望。每个人都会主动去交流。一般都是不断感受到挫折和被拒绝以后才开始想缩在中国圈子里。在外留学的人心脏都满强的,不是心理脆弱才待在中国圈子里。男生不说了,女生都是可以自己拼家具,可以自己扛着东西上六楼的。 我不是不愿意用英语多去和外国同学交流,我刚来很兴奋,很想和人去交流,而是因为我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我的兴奋程度是不契合的。那种说不出话的感觉,真的很纠结和很憋屈,我感觉都快要憋成梵高《呐喊》画中人的这个模样了。那种说话想不到词,想到词又开始结巴,讲出来又是错误的纠结和窘迫,只有梵高的《呐喊》能表达。画中的那种“天啦!我怎么说不出来!天啦,我怎么没有说好!就是“天啦!天啦”这种感受很难受,很憋屈,很闷火。如果你语言能力不好,圈子之间真的难以互相融合。 那种被拒绝的感觉真的不好。因为,交流是双方的事情,也不是你一个人想交流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他们人都很友好,但是你口语交流能力不好,和他们很难有深入的交流,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那你就会感到很孤独,已经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了,自然是想要有所依靠的,自然也就会呆到中国圈子里了。
但是我无法倾述这些留学在外的感受。第一,我不能和国内的父母讲。因为我不想让父母担心,同时我也知道他们对我抱的希望也很大和认为我英文很好,所以我也不愿意去说,我不想让他们对我失去信心。 第二,我也无法和身边的朋友讲。因为身边的中国留学生,我感觉他们其实也有同样的感受,所以大家讲着讲着就会感觉负能量就开始累积起来。 因为怕说太多负能量太大变得太难以控制,所以一说到这些郁闷的事情我就会赶紧打岔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哪里吃饭啊?”之类的转移注意力。因为毕竟一个人留学在外,自己就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变得太负能量,也是算照顾好自己的一个表现吧。所以,我也无法和身边的朋友讲。国内的朋友没有亲身经历国外这种生活的人也不会理解我的感受。所以,我有想过使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心理咨询要说英文。我想了想,觉得自己连话都讲不清楚,到那边本来是要去给别人倾述的,但是到时候发现自己连倾述都倾述不了,问题不是更大就更难受了吗? 所以由于口语沟通能力的问题, 我放弃了。我也没有去问过别的同学使用心理咨询的经历或者办法,因为在国内大家都觉得会使用心理咨询的人都是精神病。 所以,我心里的这些感受,一方面是不愿意说,一方面是不敢说,一方面是无法说。结果就是只能自己在心里扭曲扭曲,成了《呐喊》里的这个样子。我当时一个人住一个宿舍,我就在宿舍里扯被子发泄。因为我不敢去摔那种重的东西,怕弄到地上会有声音,所以就只能折腾一些软软的东西去发泄,或者用一些很怂的方式发泄。
我真的很后悔以前那些好时光我为什么不拿来好好练口语。我现在觉得口语是高于阅读,高于写作,高于听力的存在。 因为口语对在国外生活是很重要的一环,很多事情都要依赖于英语口语进行。在加拿大学习,除非特定的场合才会打字或者发邮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说话。就连你迷路,吃饭,选课, 租房,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口语。学得不好可能简单的还能应付得了,但是其他的事情比起英文好的人就要花很多很多时间,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在国内学习的英文和国外用的完全不一样。出国前,我更注重的是生活上的准备,例如说一个人出来怎么生活。但是出来后发现,如果你英文好一个人再怎么样都ok的。所以英文能力还是在独立能力之前的。就比如说你在中国,如果你不会中文,你做饭做得再好都不如会中文来得便利。
我现在很想也很愿意去学习和提高,也觉人都已经到了国外,很多资源,如果努力去学习的话是应该可以提高的。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很好的提高我的口语。我现在用的是那种笨办法,但是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些其他的办法,感觉有力无处使。 我也问过外国同学他们是怎么学英文的,但是问完他们后就觉得自己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就像外国人问我中文怎么学一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作为母语使用者又确实很难回答。 所以,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去真正提高我的口语交流能力。例如说gym 这个单词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对的。 我每次说这个单词,别人都会以为我在说dream这个单词。 所以每次我说之前都会卡顿,因为我知道这个单词我的发音有错误。他们每次都会说跟我念gym,然后我就跟着念gym,但是每次我念的都不一样。我都能发现我每次念的都不一样。可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对的。所以,对于真正让自己能自如高效的使用英文口语沟通我到现在仍然感到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