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Kevin的留学故事——人潮汹涌里的孤单


——Kevin选择的代表自己留学故事的照片。

我是在国内读了一年大一后大二才过来加拿大读的书,现在学的是工程专业。到现在,我已经在加拿大呆了一年多了。

刚来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加拿大非常漂亮,风景很美,很多建筑甚至比电视上还要美,所以我觉得能在这样的地方读书真好。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到很多不同国籍的人,和他们交流时真的能体会到很多以前没有体会到的东西。这包括各种不同的互动、娱乐方式以及信仰。这些对于我都是很新奇的东西,对我是很大的冲击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但是我很快发现,我和这边的当地人完全用英语沟通不了,因为他们讲话的语速很快,很地道,有很多地方语言以及和我不同的口音。我来的时候雅思总成绩是6.5,其中口语5.5。我出国前感觉自己的口语还可以。因为 我在国内的时候能和我的外教交流,所以就觉得和外国人沟通应该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和出国之后稍微加强一下就行了。但是来了之后发现,现实,别于我的想象。来了这边以后,我才发现我当时国内的外教都是在将就我。他会在和我说话的时候放慢语速和尝试着说得“标准”一些。但实际上出国后真正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外国人在外国完全有一个自己的社会,说话会很快,也会说悄悄话,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并不像我们课堂上那样几乎正式地对话。所以我来了整个和加拿大当地人的交流过程都是卡顿的,一直卡卡顿顿。因为我说英文的发音不是很标准,结构也不标准,所以和人沟通非常痛苦,然后就感觉一切都糟透了。

学习和生活差异带来的压力这些我都能扛得住。可是当我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无法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当别人就坐在我旁边,而我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表达自己去和别人进行沟通。 我在中国是一个很善于交流的人,很乐意和别人交朋友。来到这里后,这份交流完全因为我的语言沟通能力而被抑制住了。我就感觉非常沮丧。自己就像是一个透明似的局外人,被自然地隔绝在了他们的世界外面。 然后我就觉得这里虽然一切似乎都很好,但是却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和非常孤独。这份痛苦,真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本来自己觉得来到这里之后一切都会很顺利,自己会发展很好。但是现实落差如此之大。然后我就感觉自己真的很失败。当发现自己原来的期望全部都达不到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痛苦真的难言。但是,所有的痛苦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共同原因,和别人的交流障碍。

我刚开学的时候参加了学院的迎新周活动。我和其他加拿大学生在一个小组里一起参加活动。加拿大学生在一对一和我讲话的时候可能会降低语速也会选择话题。但是迎新周小组里的其他学生全都是加拿大人。他们有相同的背景,在一起时自然会把语速拉得很高,我简直就是完全听不懂。他们在开玩笑啊或者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我都感到很困惑。因为我很难跟上他们的对话就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或者周围发生着什么事情。所以,我只能选择他们去哪里我就跟着去哪里。 在大家活动聚餐的时候就更加尴尬了。 他们都聊地很开心。但是我就坐在那里,没法说话。我坐在他们中间,大多数时候都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偶尔听懂的时候,我又要忙着去想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可是等我想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说到了下一个话题了, 所以想出来的东西又没有用了。 我坐在那里啥也说不出来,很尴尬,很沮丧,很难受。我就感觉自己虽然坐在他们中间却完全是个真空似的局外人。你就感觉虽然他们都近在你身边,但是却隔着一个世界。你会感觉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也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当时我坐在那里的时候就在想“怎么办啊?这种生活怎么过啊?”这种无法和别人交流的日子让我整体都觉得很伤心。那种别人就坐在你旁边,但是你啥也说不出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和别人做朋友聊聊天,但是除了说一声“Hello”问候一下之外,想再说点深入的东西的时候因为受制于语言能力却只能停在那里,卡住。

刚来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加拿大的口音,感觉很别扭,别人也整天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连去餐厅吃东西,服务员都不知道我在点什么,每次给我的东西都和我点的不一样。有一个餐厅叫Subway,是一个吃汉堡和三明治的地方。那是我去过最头疼的地方之一。我去了之后简直就是在面临多个选择题!店员一开始就要问我要点哪种汉堡。我就随便指了一个。然后他会问“你要哪一种面包啊?有Italian,French ……”然后我就想“什么意思啊?我全都不懂!”然后我就说“你推荐什么? What do you recommend?” 然后他就说了一个我听不懂的词。然后我就说“OK.”然后他还继续问我“要那种奶酪?”然后“菜要哪一种?” 然后我就听到他说了一大堆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英语!好不容易点完菜,还要问“你要什么酱?”我那时候简直说地都快头晕了。所以,我就一直说“你推荐啥?What do you recommend?” 和“全部everything”,因为反正那些东西我都不会读。 然后我就想“算了,当花钱上一堂课吧。”

当我第一次去Tim Hortons(加拿大著名咖啡连锁店) 看到菜单的时候,我简直傻眼了。我就觉得“天啦!全部都是一串英文单词!”每次我一去排队的时候,我马上就疯狂地想“这个要怎么念?怎么念?”看看能不能尝试把我想要点的东西用正确的发音说出来,然后快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很着急,想着“天啦,这个我还没有搞懂怎么念!”然后,我就想“算了,用手指一下吧。”然后店员就问“你想要点什么?”然后又是一堆问题。我听不懂,就各种‘好的。好的。yes yes yes ”。 然后他给的东西就和我点的又不一样。我又想“算了,就吃了吧。 当作教训。”

我去星巴克买咖啡又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我什么都不会念,我就试探着问服务员“摩卡?”其实,我自己也不确定是否英文是这么读。然后听到他说“哦!Mocha?”然后我就觉得“耶!猜对了!” 然后,我每次去星巴克都点摩卡,因为其他的都不会读。 所以我对摩卡感情很深。

因为我无法和别人交流,就觉得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一样,变得很不自信。那时候我尝试着很努力去做很多事情看看自己能不能有所提高。但是,每次回来都很沮丧。就像我去做个志愿者,人家指挥我,我连人家说什么都听不懂。 所以,我心情一直非常低落。

学习上也很吃力。所有课程都是全英授课,所有材料都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但是我对英文还不是很适应,根本不能适应他们这么快的语速。很多词汇虽然能看懂,但是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反应出来,这就影响着我的理解。我的专业本就是比较难的一个专业,加上英语的困难,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我们有一些老师还是印度或者中东裔,他们英文的口音更加影响我理解的质量。他们的口音是让本地加拿大学生都感到很头疼的一件事情。本地学生也说很难听懂那些印度或者中东口音的教授在说什么,更别说我一个国际生了。所以学业上对我的冲击力很大,很吃力。上课很多东西都听不懂,我都要课后再学一遍。

学业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加拿大读书有很多小组合作。这就需要团队沟通。我因为口语不好,很多东西在沟通上都存在问题,所以和队友们配合的就不是很好。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开始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因为我不太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根本就很难参与进去。 所以整个局面就是本地学生主导了一切。我就很被动,只能在后面问他们“你们说了什么?能告诉我一下吗?我听不懂。” 有时候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表达不出来。然后我就只能说“有什么需要我去做的就告诉我,我去做就好了。”所以导致我只能很被动地去做一些技术上的东西。 其实在技术上,我觉得我的能力还是和他们不相上下的,但是因为受制于语言,我的能力就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发挥在百分之六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以下。有时候,我有更好的点子,我尝试去说服他们,但是我讲不清楚我想表达的东西,他们只会听完就算了,因为他们听不太懂我的想法。因为我的语言能力很单薄,我努力也无法说服他们。然后,我就感到很沮丧。因为我真的是尽力了也没办法把事情说清楚。这在团队上也会影响效率。

但是我觉得既然来到加拿大就要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对这个国家的东西有很强的新鲜感,很想和当地的人真正地交朋友。这也是我出国的目的之一。所以我不想老是和中国人扎堆,觉得那样很没意思。但是当我真正去尝试的时候,发现真的说话太困难了。我就只能和他们说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例如“你好。最近咋样?”之类的对话,根本没法交流一些深入的东西。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绝望,因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还是完全收获不到好的结果,也觉得很无奈。因为我感觉外国学生,除非是有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如果他在可以跟别人交流得毫无障碍很畅通的时候就不会想花太多时间和一个说一句话卡几遍然后还听不懂他在讲什么的人交流。因为在这样的对话里,大家就会觉得很费心思也很不愉快。所以就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你主动和本地学生讲话没问题,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和你交流。因为很费心思的事情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很自然地就会选择和他们聊得来的人一起聊天。如果说话的双方语言能力根本配合不上,人家何必要费这么多心思和你讲话? 加上中国人在态度和礼貌上与外国学生的差距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外国人一般来说对陌生人都很热情。他们一开始就会跟你说话,击掌啊之类的。而没有融入他们的中国学生就会觉得这样很奇怪,然后就愣在哪里,又不敢说话,似乎就是冷眼看着别人。这一下子就好像是把别人拒绝了,似乎是不想和他们沟通一样。外国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一个“中国人好像就只喜欢和中国人玩”的印象。其实很多中国学生都很渴望和外国人交流,但是外国人已经潜移默化地觉得“好像中国人都不喜欢理人。我给他打招呼,他就看了我一眼然后稍微挥挥手,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我想那些中国学生在有外国人跟他打招呼的时候本来应该是蛮开心的,但是这种礼仪不太符合他们在国内的习惯。在国内好像很熟悉的人才会拥抱一下或者击掌。 如果语言沟通能力很好的话就可以去表达,沟通差异。外国人一般都很开明,会尊重,就不会误解。所以最大的障碍就是沟通。 如果你能沟通,双方都意识到了,自然大家都知道这个情况怎么解决。但是受制于沟通能力,很多中国学生发生了就只有让它发生了,因为说也说不清楚,所以 就会发生这种误解。

但是我觉得交到本地朋友和参加社交类活动对一个留学生融合当地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学习。因为一个人第一次踏入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陌生国度时,最需要的就是去认识人,结识朋友,融入当地的环境。社交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一个办法。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在派对上认识的。当然,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定要尽快去认识人,这无论是对你的生活还是心灵都是一种很大的帮助。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你有朋友了会知道遇到事情有可以依靠的人,可以找谁去需求帮助。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没有人的话你就算能力再强你还是会感觉到很空虚和无助。而口语能力对社交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这个时代,你想要在一个地方“混得好”的话都说得“靠一张嘴”。 如果你主动了,而且语言表达非常流利,你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并且和他们聊得更深入,就能知道什么人是值得你交往的。

但是我刚来的时候因为经常说英文别人听不懂,就不是很大胆,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说话,很怕尴尬。一对一的时候,我会主动,然后会说“我的英文不是很好,能麻烦你重复一下吗?”一般别人都会很友好地重复。但是如果我在开会,别人在进行热烈的思想交流时虽然说话都很快,我也不想让别人把每句话都重复一遍,拖慢整个小组的速度。所以我只有喝了酒后说话没有什么顾虑。通过上课和做实验认识了一些朋友会带我一起去参加一些派对。 在派对上,如果我不会说我就装醉说“我喝醉了。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基本上可以靠蒙蒙过去。在派对上,你不会说话基本上也没有人会说你什么。

但是那时候还是感觉很孤独。因为我和周围的人沟通不了,有隔阂,所以就感觉很孤独。另外也是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全新的地方,它的文化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也有些理解不了。比如说他们开的各种派对,我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别人在外面开派对玩得很热闹,我就一个人在宿舍,感觉很孤独,也很奇怪。

那种一切都糟糕透了的感觉真的让我难以忍受。刚来那段时间我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不是很多,而其他人也很难理解我这种情况。因为对于国内的人来说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得了我的情况。认识的一些外国朋友也只是会说“肯定不容易吧。”但是他们很难具体感受到我的感受。而在国内的时候感觉心理咨询的质量都是比较差的,所以也就没有太在意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后来我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老师和我说“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会好起来的。”所以我就想“咬着牙顶下去吧”。所以,我只能上网去查一下留学生怎么克服语言沟通障碍这类信息。

我觉得发音首先对和当地人的沟通是有很大影响的。中国学生用中文的发音去讲英文的时候,别人经常就听不懂。当我的发音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人家就需要更费劲地去理解我。而别人和我说话理解费力是不愿主动过多交流的一个原因。我记得我有一些元音发得不标准,然后我说出来别人就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同时,还存在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人会因为说话的口音差异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也就是类似于缺乏接受感和认同感的东西。如果你本身英语就差却还想要本地人像接受本地人一样接受你,这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讲英文不带中文口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所以我不能确切说清楚。但是我是广东人,在国内会遇到粤语、普通话和各种语言的混杂。我就觉得如果我遇到一个人和我说同一种语言而且是同一种口音的话,我自然会在心里默认我和你的距离是接近的,因为会感觉我们都来自同一种文化,自然而然会有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如果是不同的语音的话,只要我能听得懂也没问题。但是如果你说的口音很怪,说话又很慢,就会觉得和你说话好累又没趣。

其次,我感觉说英文的结构问题也会影响交流理解。中国学生用中文的逻辑去安放英语的词汇,别人就会听不懂。他们学习上肯定是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学的方向错了。首先他们只是应试。一个东西不考我就不学,去背单词做题目。我觉得练题对分数是有用,但是你不是题目做好了英语就好了。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误导性,让人觉得好像我学英语的目的不是用英语而是考试,只要考试过了我的英语就不错了。 但是其实一说话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很多英语六级的学生说英文完全是卡顿的。我高中英语分数在130左右,大学六级也是考了600多,但是说英文也是卡顿的。有一次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中国人最擅长的是发明英语。他们不是学别人的,而是自己自创,自创句型,自创发音,自创单词。然后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和在干什么,也看不懂他们说的话。”

但是因为成绩在中国是筛选标准。所以应试就成了一个大家的追求,追求一个所谓能够最快达到一个分数的方法。中国的学生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只觉得既然要考试那就把考试考好,然后觉得英文自然而然就会好了。他们也没有去运用英文,并不理解怎么才是学英语正确的方式。 有时候连那些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去学,都在学习误区里。我以前高中都不知道英文在学什么,就知道有时候要猜猜题目,然后把一些句型背下来。这对我的帮助很局限。 到了大学,老师才开始让我不要去练题和做那些扭曲变形的学习了,让我多去看看美剧或者BBC,去了解真正的英语是什么样子。某种意义上中国已经把英文变成一种死的东西,但是英文是活的。你要去用才可能知道真正怎么用。

很多学生为了高考或者够大学四六级高分只是去做题,这也是不够的。 硬实力是分数的根本,才是考试的充分条件。他们学习其实很努力,但是英文学习在中国是一个普遍比较迷茫的事情。他们也意识不到怎样才是对的。我看到国内还有人试图宣传“一个人一个月之内背了1000个单词”之类的事情,让人觉得这似乎是一件应该让人很骄傲的事情,并鼓励每个人一起去用短时间内快速背单词这种学习方法。我就觉得很没用。我会慢慢来。其实有时候在看文章时看到一个新单词,我查一下自然而然就会很深刻。因为我是真正接触过使用这个单词,而不是从单词书里一堆单词里面学。单词书里的词汇是死的东西,你根本不会用,过几天就忘了。

但是这些学习误区是一个长期的误区。可能因为中国的语言学也没有别的国家那么强。在中国,虽然有方言,但是大家一直都有官方语言,大家都不用怎么学习。现在突然出现一个学英语的事情,又想在短期内出现效果,那大家就觉得“拼命背呗”。

所以在国内的时候,我感觉口语可能不是很重要。因为以前在国内接触的外国人还是很少,我还没有意识到口语对我在国外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当我的生活国际化开始接触外国人之后,我反而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口语。你要和别人接触,要和别人说话,这都是靠你的嘴去说出来。口语在我的心目中的比重就越来越大。

但是我个人感觉在国内没有学习口语的环境,学起来会比较慢。我在国内说的机会不是很多,就只有外教课可以有机会说一说,但是外教课不是很多。由于条件限制,我再怎么努力一周也就只能练几个小时。外教很贵,我不可能每天雇一个外国人和我说几个小时。这样一个月都需要几万的花费。所以我就尽量多去一些可能遇到外国人的地方,比如说酒吧,看看能不能遇到外国人多和他们聊一下天。比起一般的中国学生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学口语了,我尽量寻找各种机会去练习。我除了去上雅思课,私下也会做努力。我那个时候相比其他中国学生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来到这里以后还是很糟。但是我在国内已经尽了我的极限去利用了我能利用的资源。我即使在出国前知道口语的重要性可能也没有办法!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抱着一出国有英语环境了英语就能自动好的那种态度。这是不现实的。出国只能带给你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但是能不能学好还是全靠自己的态度和努力。基础知识还是在国内学好再出来比较好。像语音这些基础知识光靠在这边生活是很难学好的。找个会说中文的人,然后他又会说英文,给你慢慢解释把底子打好了,到国外去慢慢多用强化这样的方式比较好。在国外和外国人交流,如果你基础不好,就像你一个走路都不会的人,你要和一群跑步的人一起锻炼自己的速度一样。 当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一定程度,然后去接触外国资源练习是提高最快的。单纯靠外国的环境资源是不行的。除非你是很小的年纪来到国外,那可以慢慢适应。但是如果你连基础的语音知识都不牢固的话,那你出国基本上很难听懂他们在讲什么。你即使让外国人教你基础知识,你听不懂,收益也不是很多。比如说那个音标,他即使和你说那个舌头要怎么用,你也听不懂。所以,还不如找个中国人给你好好解释一下,你一听就懂了。我自己现在就很想从根本上解决我的发音问题,去掉我讲英文的中文口音。我很想,但是觉得很难做到。因为我对英文最基本的语音知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觉得也许可能可以大致上做到去掉口音,但是不能完美地做到。根据我的经验来说,我可以说广东话,香港话和普通话,我的母语是粤语。但是我讲别的语言的时候还是会隐隐带着我母语的发音习惯。这个很难去掉。我也知道在加拿大我说的话好像听起来和别人不一样,就是那个感觉上会不一样。我就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但是我也不明白。反正就是那个感觉上有点不一样。

到后来我实在是忍受不了那种一切都感糟透了局面,我就想一定要把我的口语能力提起来,让我活得和这里的本地人一样。所以我尝试着不断地改变自己。这虽然很痛苦,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必经过程的痛苦。我还是蛮有信心。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点语言天赋的,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总有一天可以做到。很多人提高自己都是在困难的地方,因为自己感觉到不适应就会产生改变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的念头。

总的来说,我在加拿大读书,就是痛并快乐着。对于刚来的我,一切都是挣扎着,痛苦着。快乐是因为我的目标就是要和本地人一样生活,虽然感觉很痛苦,但是我知道我在达到我目标的路上,我在靠近着我的目标。我觉得像我遇到的这种经历应该是9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遇到的。就看你能用多少时间去度过它并成长成为一个可以和别人交流的人。如果你口语能力好的话,你来了很快就会适应。口语能力差,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很可惜的是,我认识的中国学生很少会坚持去和本地学生沟通。很多的中国学生应该一开始都和我一样去尝试过。然后他们感到一切都很尴尬,一切都好像做地不好。然后就感觉还是和中国人在一起比较有意思和比较自在一些。然后他们就渐渐选择了中国人的圈子而放弃了外国人的圈子。所以,他们就站在圈子之外,无法融入。有的人说中国留学生玻璃心,所以老待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毕竟一个人留学在外,如果无法交流,想要融入当地社会对谁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你让加拿大的学生去中国和一堆不会说英语的中国学生待在一起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所以不能就说是因为中国学生玻璃心。不过敢于一直尝试的中国学生是不多,这一点的确很可惜。

这是一些我旅游的照片,景色很美,异国风情。这个是我好朋友Brian。这是一些我在英语角认识的法国朋友。这是一些我参加派对时的照片。其实我拍了很多照片,大概有四五千张,大多数都是一些风景。但是这些有人的照片是我加拿大生活里最重要的元素,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对我来说,人是最重要的元素。人,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无论那景色多么美好,如果没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你还是会觉得有缺憾。

最后我建议想让自己孩子出国的家长们,有条件的话尽量让孩子出国提前了解一下,真正接触英文的使用。不要整天把孩子丢进新东方。我觉得那不是一种很管用的方法,只是把他们变成一个应试机器。即使它能提高你的英文成绩也是歪门邪道的方式。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觉得新东方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感觉好像进去新东方的人成绩都会很好,英语会变得很厉害。但是现在才发现,真正的英语不是它教的那样子。它教的和我真正使用的英文不一样。

对于国内的老师们,我知道体制很难改过来,但是希望老师们能多鼓励一下学生多花时间看看美剧读读报纸,多培养一下语感,让学生有兴趣一点,不要整天让学生多做题,这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我以前的老师一说让我们去把文理卷做了我就会很反感,觉得抄抄就算了,就会觉得英语很烦很讨厌。

对于想要出国读书的学生,我建议你们在国内把语音这些基础知识打好,把口语沟通能力练好一些再出国。学习语言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你有决心的话也绝对可以做到。最重要的是多用,多说。 学习英文是一个充满沮丧的过程,有时候会觉得很无力。但是要相信自己,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放弃,这是我最想鼓舞大家的一个事情。我还是会继续说继续试。可能我现在认识的这批人不会很认可我,但是他们给予了我说的机会,我就把这个阶段就当做我学习进步的阶段。等我好了之后,可能我认识的新朋友就会接受我,而那些老朋友可能随着我真正沟通能力的提高,看到我的改变,真正认识了我,可能也会很佩服我并真正了解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开始就把结果定下来了,靠自己的努力总是可以改变的。努力,不要灰心。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